兵团: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

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——

“乡”约“诗和远方”


(相关资料图)

桃红柳绿,小桥流水;篱笆牵蔓,硕果累累;虾肥蟹美,稻田飘香……如今,在兵团各团场和连队,如诗如画的乡村画卷随处可见。

“家家门前长流水,户户庭院花飘香。”惬意的田园慢生活,正吸引越来越多人走进乡村,寻找心中的“诗和远方”。如何将乡土间散发出来的烟火气,转化为乡村休闲旅游资源,吸引久居城市的人们和远方的旅客?如何让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旅游产品?近年来,兵团大力实施旅游兴疆战略,推动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,聚焦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全链条精准发力,不断丰富产品供给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能。

不负好时光,旅游正当时。眼下,构建起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广袤垦区大地,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“诗和远方”。

农文旅混搭

融合“玩”出新花样

6月30日,记者走进四师六十八团,满眼绿意映入眼帘。成片的水稻长势喜人,宛若给大地披上了绿衣。在该团六连稻渔综合种养基地,职工何刚手里捏着张牙舞爪的“小家伙”,高兴得合不拢嘴。这是前不久投放进稻田里的“稻作家族”新成员——小龙虾。

这种采用绿色方式养殖的小龙虾杂质少、肉质鲜嫩,是众多食客的心头爱。待到9月,这批小龙虾将会迎来丰收,除了餐饮商户前来收购,游客们也可以在此体验捕捞的乐趣。对何刚来说,一份地能挣两份钱,还吃上了“旅游饭”,日子越过越有滋味。

在距离基地不远的六十八团长丰稻作文化展览馆,稻田画创作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,工作人员以稻为笔,围绕主题进行创作。六十八团水稻种植历史悠久,近年来,为了拓宽发展路径,该团以稻田为核心,探索“旅游+”发展模式,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发展,发展稻田观光旅游,打造农业观光、农村民俗、特色连队等特色旅游项目,逐渐走出一条以“鱼米之乡”“田园小镇”为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。

“今年,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增添多个拍照打卡点,让游客乘兴而来、尽兴而归。”六十八团六连党支部副书记、连长陶志强说。

6月23日,十二师一〇四团一连的西游小镇桃花宴农家乐游人如织。“这里环境好、饭菜香,和家人一起聊天吃饭、呼吸呼吸新鲜空气,感觉特别解压。”来自乌鲁木齐市的游客周也告诉记者。

在桃花宴农家乐,游客们春可赏花、秋可摘果,四季皆可品美食。该农家乐负责人马新说,得益于师市和团场的支持与引导,桃花宴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,有时一天能接待400多人。

自2008年起,一〇四团根据整体旅游规划和产业布局,打造“大话西游”万亩桃园,十二师和一〇四团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改善区域人居环境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新建了风车长廊、美食街区、西游主题雕塑群等多个“网红打卡点”,每年还定期举办桃花节、品桃大会,推出赏桃花、品鲜桃、吃桃园鸡、农事体验等多个乡村休闲旅游项目,有效提升了一〇四团鲜桃产品和桃园旅游的知名度。

乡村更有“范”

变“人次流量”为“人气留量”

提到七师一二六团,人们都不禁会想到戈壁母亲故居、中国军垦文化之乡、兵团工业发展展览馆等关键词。

多年来,一二六团坚持用全域旅游理念规划设计,用景区标准建设团场连队,打破“点性”思维,将团场多个旅游点“串点成线”“串珠成链”,形成了一幅“点上有特色、线上有示范、面上成规模”的“军垦乡村风情画”。

深挖“戈壁母亲”文化内涵,一二六团投入1.2亿元精心设计,建成了以“六馆两场两中心+一园一居”为载体的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,并以特色节庆为载体,进一步盘活乡村休闲旅游特色资源。

近日,2023年戈壁母亲文化艺术旅游节在一二六团盛大开幕。一二六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负责人杨燕霞介绍,旅游节期间,一二六团共接待游客3.5万人次,同时带动了该团交通、餐饮、住宿等方面的消费,旅游总收入达2500万余元。

一二六团党委书记、政委孔祥杰说:“下一步,我们将做大做强戈壁母亲文化品牌,结合各连队特色,推出戈壁母亲地标特色产品,持续延伸戈壁母亲文旅产业链,让游客获得更多美好体验。”

一地有一地的风情,一业有一业的特色。如今的乡村休闲旅游,不再是农家乐、采摘园等单一业态,而是餐饮住宿、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多业态运营;不只包含行走观光、休闲度假,还兼顾文化体验、生态涵养、健康养生等。

眼下,又到了伊犁河谷薰衣草盛开的季节。无边无际的紫色浪漫,吸引了无数游客徜徉其间。

6月24日,在四师六十六团七连职工张润军经营的五彩河谷薰衣草观光园内,前来观光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。赏花后,游客还会购买手工制作的薰衣草香枕、香皂和精油产品等。

靠“特色”把游客吸引过来,还得想办法让游客“留下来”才行。近年来,六十六团立足薰衣草观光游,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鼓励职工群众创办观光采摘园、特色民宿、特色餐饮,变“人次流量”为“人气留量”,有效带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六十六团四连退休职工张慧玲将自家院落改建成了特色民宿,生意一直不错。“不少游客看中了我家环境安静、价格适中,出门就能赏花,‘回头客’不少嘞!”张慧玲笑眯眯地说。

服务提档升级

让“头回客”变“回头客”

在九师一六一团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旁,该团八连职工许国民经营的农家乐——塬上缘山庄热闹非凡,食客、游客坐得满满当当。许国民忙得脚不沾地,心里却是乐滋滋的。

近年来,一六一团大力发展全域旅游,看中发展前景的许国民建起了塬上缘山庄。如今,塬上缘山庄占地面积已达600多平方米,能够同时满足40多人住宿、上百人餐饮,并被评为五星级农家乐。

“我是从乌鲁木齐自驾游过来的,带家人来玩几天,享受一下慢节奏的生活。”游客张新军说,他对农庄的住宿环境和餐饮水平都十分满意。

“虽然这是一个农家乐,但我觉得不能敷衍了事、只赚‘快钱’,得让游客还想来。”许国民说,在严把质量和卫生的同时,他还为游客准备了田园休闲采摘、卡拉OK等娱乐项目,努力提升游客的体验感、满意度。

游人脚步匆匆,市场的需求也一直在变化和升级。如何让“人从众”的“假日流量”变成长久的“日常留量”?石河子大学理学院旅游与地理系党总支书记张春香认为,随着旅游市场不断发展,乡村休闲旅游消费需求已经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,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。

“这对于旅游经营主体来说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,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。”张春香说,应当看到,乡村休闲旅游的优势是“轻量化”,不仅可以说走就走,还能反复前往。要让游客感兴趣、愿意来、留得下、多消费,从“头回客”变成“回头客”,关键在于“特色”二字。当然,把特色产品呈现给游人,还有很多“下半篇文章”要做,绝非建几座木桥、竖几排栅栏、铺几条步道、种点花草就可以,必须要突出地域特点,防止“千村一面”;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出更多优质旅游产品,在打造“精品”上多下功夫,更好地满足广大游客个性化、多样化的消费需求,让职工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;更要加强市场监管,杜绝欺客、“宰客”等事件发生,否则只能是“剃头挑子一头热”,无法赢得持久的人气和效益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联调联试正式启动!通车运营进入倒计时!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热门推荐